저술

대혜도경종요

페이지 정보

작성자 관리자2 댓글 0건 조회 2,922회 작성일 18-05-15 00:14

본문

大慧度經宗要
                    釋元曉撰
將說此經六門分別  初述大意  次顯經
宗  三釋題名  四明緣起  五者判敎  六
者消文
第一述大意者  夫波若爲至道也  無道
非道無至不至  蕭焉無所不寂泰然無
所不蕩  是知實相無相故無所不相 眞
照無明故無不爲明  無明無不明者誰
滅癡闇而得慧明  無相無非相者豈壞
假名而說實相  斯則假名妄相無非眞
性  而四辨不能說其相  實相般若玄
之又玄之也  貪染癡闇皆是慧明而五
眼不能見其照  觀照波若損之又損之
也  今是經者波若爲宗  無說無示無聞
無得絶諸戱論之格言也  無所示故無
所不示  無所得故無所不得  六度萬行
於之圓滿  五眼萬德從是生  成菩薩之
要藏也  諸佛之眞母也  所以無上法王
將說是經  尊重波若親自敷坐  天雨四華
以供養  地動六變而警喜  十方大士
最在邊而遠來  二界諸天下高光而遐

至  常啼七歲立之不顧骨髓之摧  河天
一座聞之便得菩提之記  至如唐虞之
蓋天下周孔之冠群仙  而猶諸天設敎
不敢逆於天則  今我法王波若眞典諸
天奉而仰信不敢違於佛敎  以此而推
去彼遠矣  豈可同日而論乎哉  爾乃信
受四句福廣虛空  捨恒沙之身命所不

能況起謗一念罪重五逆  墮千劫之無
間猶不能償者也  所言摩訶般若波羅
蜜者皆是彼語  此土譯之云大慧度  由
無所知無所不知故名爲慧  無所到故
無所不到乃名爲度  由如是故無所不
能能生無上大人能顯無邊大果  以此
義故名大慧度  所言經者常也法也  常
性無所有故先賢後聖之常軌也  法相
畢竟空故反流歸源之眞則也  此經六
百有十六分  在前四百以爲初分  初分
之內有七十八品  於中在前明起經之
緣故言初分緣起品第一
第二顯經宗者  此經正以波若爲宗  通
而言之波若有三  一文字波若二實相
波若三觀照波若  今此經者後二爲宗
所以然者文字但是能詮敎故  後二是
其所詮旨故  今欲顯是宗義略作三門

一明實相二明觀照三者合明二種般若
初明實相般若相者諸法實相說者不同
有義依他起自性上遍計所執  自性永
無所顯眞如是爲實相  依他起性實不
空故  瑜伽論云  若諸名言熏習之想所
建立識緣色等相事  計爲色等性  當知
此性非實物有  非勝義有  唯是遍計所
執自性當知假有  若遣名言熏習之想
所建立識  如其色等相事  緣離言說性
當知此性是實物有是勝義有乃至廣說
故或有說者依他性空眞如亦空  如是
乃爲諸法實相  如下文言  色無所有不
可得  受想行識無所有不可得  乃至如
法性實際無所有不可得  又言諸法實
相云何有諸法無所有  如是有是事不
知名爲無明乃至廣說故  或有說者依
他起性亦有亦空  世俗故有勝義故空
空卽眞如眞如不空  如是名爲諸法實
相如下文云  世俗法故說有業報  第一
義中無業無報  瑜伽論云於勝義上更
無勝義故  或有說者二諦法門但是假
說而非實相  非眞非俗非有非空如是
乃名諸法實相  如下文云  有所得無所
  ----------------------
  ①底續藏經  第一編三十八套二冊

        一 -- 四八十


得平等是名無所得  論云若顚倒少許
有實者第一義諦亦應有實故  問諸師
所說何者爲實  答諸師說皆實  所以然
者皆是聖典不相違故  諸法實相絶諸
戱論都無所然無不然故  如釋論云一
切實一切非實  及一切實亦非實  一切
非實非不實是名諸法之實相  案云此
說四句是實相者如其次第許前四說
離著而說無不當故  若有著者如言而
取無不破壞故非實相  離絶四句不可
破壞如是乃名諸法實相  如廣百論頌

  有非有俱非  諸宗皆寂滅
  於中欲興難  畢竟不能申
或有說者依此大般若經以如來藏爲實
相般若  如下理趣分中言  爾時世尊復
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  爲諸菩薩
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
甚深理趣勝藏法門  謂一切有情皆如
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  一切有情皆
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  一切有情
皆正法藏皆隨正語轉故  一切有情皆
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  佛說如是
住持甚深理趣勝藏法巳  告金剛手菩

薩云  若有得聞如是遍滿波若理趣勝
藏法門信解受持讀誦修習  則能通達
勝藏法性藏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如寶
性論云  無始世來性作諸法依止  依性
有諸道及證涅槃果  長行釋言  此偈明
何義  無始世來性者如經說云  諸佛如
來依如來藏  說諸衆生無本際不可得
知  所言性者如聖者勝鬘經云  世尊如
來藏者是法界藏  出世間法身藏  出世
間上上藏  自性淸淨法身藏  自性淸淨
如來藏  依此五句攝大乘論及佛性論
以五義釋無相  論云所言性者自有五
義  一自性種類義  二因義  三生義  四
不壞義  五秘密義  乃至廣說今此經云
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
者  謂此菩薩意爲一切有情唯一法界
無別有情  由此道理長時熏修  是故自
心變異遍諸有情以爲自體  如是菩薩
隨分觀心尙能如是況諸如來圓滿觀心
是故諸有情皆爲如來藏所攝名如來藏
如是釋也  如佛性論云  一切衆生皆在
如來智內  皆爲如來之所攝持故  說所
攝衆生爲如來藏  如來所攝名如來藏
故  以金剛藏所灌灑故者謂佛地所有

大圓鏡智相應淨識所攝種子變異爲諸
有情以爲等流果故言所灌灑故  皆隨
正語轉故者普賢菩薩變爲諸有情  時
隨自正語變異生故  諸有情皆是正法
也  皆妙業藏者以如來藏自內熏習力
故生諸有情二種業  謂避苦求樂  諸善
事業一切加行善心皆依此二業生故
言一切事業加行依故  由此道理名爲
妙業
次明觀照般若相者如論說云  諸菩薩
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  於其中間知諸
法實相慧是波若波羅蜜  總說雖然於
中分別如下論文諸說不同  今於其中
略出四義  一有人言無漏慧眼是般若
波羅蜜相  何以故一切慧中第一慧是
名波若波羅蜜  無漏慧根是第一故  二
有人言般若波羅蜜是有漏慧  何以故
菩薩至道樹下乃斷結使  先雖有大智
慧有無量功德  而諸煩惱未斷  是故菩
薩波羅蜜是有漏智慧  三有人言菩薩
有漏無漏智慧總名波若波羅蜜  何以
故菩薩觀槃行佛道  以是事故應是
無漏  以未斷結使事未成辨故應名有
漏  四有人言是波若波羅蜜不可得相

          一 -- 四八一


若有若無若常若無常若空若實是波羅
波羅蜜衆界入所不攝  非有爲非無爲
非法非非法  不取不捨不生不滅出有
無四句適無所著  譬如火炎四邊不可
觸以燒手故  波若波羅蜜亦如是不可
觸以邪見手燒故  問曰上種種人說波
若波羅蜜何者爲實  答曰有人言各各
有理皆是實故  如經說五百比丘各各
說二邊及中道義  佛言皆有道理  有人
言末後答者是實  所以者何不可破不
可壞故  若有法如毫釐許有者皆有過
失可破
若言無亦可破  是波若波羅蜜中有亦
無無亦無非有非無亦無  如是言說亦
無是名寂滅無礙無戱論法  是故不可
破不可壞是名眞實波若波羅蜜最勝無
過者  如轉輪聖王降伏諸敵而不自高
波若波羅蜜亦如是能破一切語言戱論
亦不有所破  出第十一②三卽中  案云
此中前三義者依迹顯實  通取地前地
上波若有漏無漏隨義而說  第四義者
唯顯地上無分別智  證會實相絶諸戱
論超過四句遠離五相  故言末後答者
爲實  是就最勝作如是說  而非盡攝一

切智慧  故言諸說皆有道理  如下文云
波若波羅蜜攝一切智慧  所以者何菩
薩求佛道時應學一切法得一切智慧
所謂求聲聞辟支佛佛智慧  是智慧有
三種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非學非無學
智者如乾慧地不淨安般欲界繫四念處
燸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等  乃至廣說
第三合明二種般若  由非一故假說二
種  而離能所畢竟無異  所以然者菩薩
修行般若之時推求一切諸法性相若我
若無我若常若無常若生若滅若有若空
如是一切都無所得  不得一切所取相
不起一切能取之見  是時遠離一切相
見  平等證會諸法實相  無二無別無始
無終無生無滅非有非空  超過一切語
言之路  永絶一切心行之處  云何於中
有二般若  但一切諸法無不同然  是故
强名諸法實相  一切分別無所不離  是
故亦名無分別智  無智而非實相  無實
相而非智  如論說云  菩薩觀一切諸法
非常非無常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等
亦不有是觀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是
義捨一切觀滅一切語言離一切心行從
本巳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  諸法亦如

是是名諸法實相  乃至廣說  問觀照般
若若有三分不  若有見分何言無見  若
無見分何名觀照  有自證分證自體者
則此智體不同實相  云何得言無二無
別  若無見分亦無自證則同 空不得
名慧  答有義此智有見無相  有義此智
無相無見  唯有自證證於自體  或有說
者若就有別開分三分俱無  若依無異
假說三分俱有  謂卽於此平等之中無
相爲相無見爲見  無別自證非不自證
如是自證無所不證諸法實相無非自故
故此自證無非是見  見實相者是無所
見有所見者不見實故  故此見分無非
實相  如是三分只是一味  若如是說有
見不見無障無礙卽是解脫  若存能見
卽墮有邊  若無見分則墮無邊  不離邊
故卽爲被縛如論偈云
  若人見般若  是卽爲被縛
  若不見般若  卽亦名被縛
  若人見般若  是則得解脫
  若不見般若  則亦得解脫
上來第二顯經宗竟
第三釋題名者  摩訶言大般若云慧  波
  ------------------------
  ②「三」 一作 「之」.

          一 -- 四八二


羅蜜者名到彼岸如論說也  將釋此名
卽作三門  先大次慧後到彼岸
所言大者總而言之  凡諸所有大事大
法不可思議神力威德皆是般若之所成
辦  以是義故名之爲大  如下文云  般
若波羅蜜爲大事故起  不可思議事故
起不可稱事故起  無有量事故起  無等
等事故起  何以故波若波羅蜜中含受
五波羅蜜  含受內空乃至有法無法空
含受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  是深般若
波羅蜜中含受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
譬如灌頂王國土中尊  諸有官事皆委
大臣國王安樂無事  如是須菩提所有
聲聞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一切皆
在般若波羅蜜中  般若波羅蜜能成辦
其事  乃至廣說別而論之乃有衆多  今
撮其要略釋四義有勝力故  得多聞故
生大人故  與大果故  有勝力故名爲大
者  謂諸菩薩能學般若波羅蜜故  有不
思議殊勝神力  如經言欲以一毛搡三
千大千國土中諸須彌①山  擲過他方無
量阿僧祗ɩ諸國土  不嬈②生者  當學
般若波羅蜜故得多聞故名爲大者  謂
諸菩薩學般若故過去未來一切諸佛所

說言敎  巳說當說皆得遍聞如經言  過
去諸佛巳說現在諸佛今說未來諸佛當
說  欲聞聞已自利亦利他人  當學般若
波羅蜜  論曰菩薩有三昧名觀三世諸
佛三昧  入是三昧  ③皆見三世諸佛聞
其說法  問過去未來諸佛音聲至現在
故菩薩得聞耶  聲不至現而三昧力能
聞已滅未生音耶  若彼音聲至現在者
云何已滅重生於現  云何未生先現於
今  若彼音聲不至今現則彼音聲已滅
未生  未生已滅卽是無聲  云何得聞於
無聲耶  答彼過未音雖不至今而能得
聞三昧力故  如障外色雖物所隔而能
得見天眼力故過未音聲當知亦爾  雖
時有隔而能得聞  得聞曾有當有之聲
非聞已滅未生之無  若彼過未諸佛力
故聲至於今  而令聞者凡夫二乘皆得
聽聞  非謂般若三昧之力  故此經言已
說當說  當說卽是當有之音  已說卽是
曾有之聲  問菩薩現能聞於曾當  佛豈
不能令聲至  今若能令至不離前難  重
生逆理不應理故  答誰言諸佛不能令
至但說聞至非般若力  當知諸佛法輪
音聲遍於三世無所不至  能至所至不

可得  故如華嚴經言譬如章文字悉入
一切數所入無所入  法輪亦如是  如來
轉法輪三世無不至  所轉無所轉求之
不可得  雖去來音至於今現而非重生
亦非④過理  所以然者  佛知三世長遠
之劫卽是極促一念之頃  而不令劫促
亦不令念長  是故當知彼聲至今無重
生逆理過失  如彼經言  無量無數劫卽
是一念頃  亦不令劫短究竟刹那法  且
止⑤乘論還述本宗  生大人故名爲大者
四種大人皆從般若而得生故  如論說
言一切世間中十方三世諸佛是第一大
次有菩薩辟支佛聲聞  是四大人皆由
般若波羅蜜生故名爲大  與大果故名
之爲大者  能與一切衆生無邊無盡果
故  如論說言  復次能與衆生大果報無
量無盡常不變壞  所謂涅槃故名爲大
餘五不能故不名大  依是四義般若名
大  六種釋中是有財釋
第二釋慧義者  解了義是慧義  能了一
切所知境界故  無知義是慧義  有所知
者不知實相故  破壞義是慧義  壞一切
  ------------------------
  ① 「山」下經有 「王」. ② 「諸」下經有 「佛」.③ 「皆」
一作 「悉」.④ 「過」一作 「逆」. ⑤ 「乘」疑 「剩」.

          一 -- 四八三


法可言性相故  不壞義是慧義  不壞假
名而證實相故  遠離義是慧義  永離一
切取著相故  不離義是慧義證會一切
諸法相故  復次無離無不離義是般若
義  於一切法都無所離無所不離故  無
壞無不壞義是般若義  於一切法永無
所壞無所不壞故  無知無不知義是般
若義  由得無所知無所不知故  無義無
非義義是般若義  不得一切義不得非
義故  如是等義如論廣說  如是十種般
若之義  若約境智非一之義觀照名慧
是持業釋  實相名慧是依主釋  若依能
所無二之門亦一實相般若亦持業釋
問若彼般若之名此土譯言慧者  何故
論說此二不稱  如下文云  不亦稱者稱
名智慧  般若之實相甚深極重智慧輕
薄是故不能稱  又般若多智慧少故不
能稱  又般若利益處廣  未成能與世間
果報成已與道果報  又究竟盡知故名
稱  般若波羅蜜無能稱知  若常若無常
若實若虛若有若無如是等不可稱義
應知  答此論文意正明智慧之名不稱
般若之體  非謂般若之稱不當智慧之
名  何者文稱名智慧者是搡能稱名爲

智慧  般若甚深極重者是顯般若之體
離言絶慮  智慧輕薄者是明①般若之名
不離言慮  是故此名不能稱體  又般若
多智慧少者般若之體無量無邊所知所
證無限量故  智慧之名有限有量能稱
能知唯一名故  是故少名不稱多體  次
言般若利益處廣者  是明般若之體利
益處廣智慧之名所不能詮  是故言不
可稱次言究竟盡知名稱者  是明智慧
之體  名稱於盡知而般若體都無所知
謂常無常虛實有無如是一切不可得故
是故言不可稱  又釋盡知體相故得以
名稱其體相  而般若相無能知者  常無
常等不可得故  由是道理故不可稱  以
是四義釋不可稱  是顯名體不得相稱
也問般若之體無所知故盡知之名不得
稱者  則如前釋言  無知義是慧義  是
名可稱般若之體  答無知之名亦不稱
體  直是遮詮不能表示故  但遮於知非
表於無故  問若爾甚深極重之言是搡
其體故能表示  能表示故非不可稱  若
甚深言亦不稱者何謂此言是搡體耶
答甚深等言亦遮詮  但遮淺薄不得深
故  是故此言亦不稱體  然論主意向般

若體而發此言  就般若名說輕薄言  爲
顯是意故言搡體  非謂甚深之言能稱
般若之體也  問若如是者前以十義釋
般若名皆不稱②實般若之體  亦不稱於
般若之業  云何而言是持業釋  答般若
非然故不當諸名  而非不然故能當諸
名  又持業釋  且是假說非謂實然故不
相違也
第三釋到彼岸義者  到彼岸義乃有衆
多  依此經論略出四義  一者從生死
此岸到涅槃彼岸故名到彼岸如論釋言
三乘之人以是般若到彼岸涅槃滅一切
憂苦  以是義故名波羅蜜  二者從有相
此岸到無相彼岸故名到彼岸  如論釋
言  是般若波羅蜜等以色心二法推求
破壞不得堅實  以是義故名波羅蜜  三
者從未滿智此岸到究竟智彼岸故名到
彼岸如論釋言  彼岸名盡一切智慧邊
智名不可破壞相  不可破壞相者卽是
如法性實際  以其實故不可破壞  是三
事攝入般若中故名波羅蜜  四者從有
此彼岸到  無彼此岸  無所到故名到彼
岸如下文言  此彼岸不度故名般若波
  ------------------------
  ① 「般若」疑 「智慧」.② 「實」一作 「其」.

          一 -- 四八四


羅蜜  金鼓經云生死涅槃皆妄見  能度
無餘故名波羅蜜  此四義中第一第三
因中說果是有財釋  第二第四說其已
到是持業釋也  若以此大慧度之名目
能詮者是依主釋也
第四明說經內緣者  如論說云問曰佛
以何因緣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諸
佛之法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自發言
譬如須彌山王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動
今有何等大因緣故佛說是經  答中廣
出衆多因緣  今撮其要略出六因  一爲
廣示菩薩行故  二爲不違諸天請故  三
爲欲斷諸人疑故  四爲欲治衆生病故
五爲欲說第一義諦故  六爲欲伏諸論
議師故  初爲廣示菩薩行者如論說言
佛於三藏中廣引種種譬喩爲聲聞說法
而不說菩薩道  唯中阿含本業經中佛
記彌勒當得作佛  亦不說種種菩薩行
今欲爲彌勒等廣說諸菩薩行故說是經
二爲不違諸天請者論說言  爾時菩薩
菩提樹下降魔衆已得無上覺  是時三
千大千世界主梵天王名尸棄  及色界
諸天等釋提桓因及欲界諸天等皆詣佛
所請轉法輪  亦念本願及大慈悲故受

請說法  諸法甚深者般若波羅蜜是  以
是故說此經  三爲欲斷諸人疑者論云
有人疑佛不得一切智  所以者何  諸法
無量無數云何一人能知一切法  佛住
般若波羅蜜實相淸淨如虛空無量無數
法中自發誠言  我是一切智人  欲斷一
切衆生疑  以是故說此經  案云此中發
誠言者謂不妄語  有長舌故  喩如世共
知有長舌者  如世典云  舌長覆鼻必不
妄語  依此比量證成道理證知如來所
言非妄  是故如來有一切智以是斷除
衆生疑也  四爲欲治衆生病者論云  一
切衆生爲結使病之所煩惱  無始已來
無人能治常爲外道惡師所誤  我今出
世爲大醫王集諸法藥汝等當服  以是
故說此經  五爲欲說第一義諦者論云
佛欲說第一義悉檀相故說是般若波羅
蜜經  有四種悉檀何者爲四  一者世界
悉檀二者各各爲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
四者第一義悉檀  此四悉檀攝一切十
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  皆是實不相違
背  世界悉檀者有法從緣和合故有無
別性  如車轅輻軸輞和合故有無別事
人亦如是五衆和合故有無別人也  問

曰如經說言一人出世多人蒙度  又佛
二夜經中說  佛從得道夜至槃夜是
二夜中間  所說經敎一切皆實而不顚
倒  若實無人者云何說人等  答曰人
等世界故有第一義故無  如如法性實
際世界故無  第一義故有  人等亦如是
第一義故無世界故有  所以者何  五衆
因緣有故有人  非如一人第二頭第三
手無其因緣而有假名  如是等相名世
界悉檀  云何各各爲人悉檀  觀人心行
而爲說法  於一事中或聽或不聽如經
中說  雜報業故雜生世間得雜觸得雜
受  又餘經說無人得觸無人得受  前爲
斷見人後爲常見人  如是等相名爲各
各爲人悉檀  云何爲對治悉檀  有法
對治卽有實性則無  如不淨觀於欲病
中是善對治  於瞋病中不名爲善非對
治法  如是慈心於瞋是善於欲非善  如
是等相名爲對治  云何名第一義悉檀
一切法性一切論議一切是非一一可破
諸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眞實法不可破
不可壞  且於三悉檀中所不通此中皆
通  乃至廣說  案云總而言之一切敎門
不出二宗  所謂二諦但於世諦有多差

        一 -- 四八五


別  故於其中分出二  ①種  此二之餘皆
屬初一  中二悉檀有何界者  通而言之
爲人悉檀無非對治  對治悉檀亦是爲
人  然於一事中有無異說  是由人界
故名爲人  不由病異以授別藥  唯一
事故不名對治  若說別法以治異病  病
別藥異故名對治  非於一事中爲人異
說  故於中不名爲人  除此二 *種說世
俗事皆是世界悉檀所攝  問諸佛說法
無不爲人  無非對治衆生病者  云何
初後二種悉檀不名爲人不名對治  答
通相而言有如來問  但爲直示世俗假
名又爲直顯勝義實相  如是二種由諦
故異不由人異不由病別  是故別立初
後二也  問若說人等世諦故有非如一
人第二頭等者  蘊界處中何法所攝  又
若有人卽是有我  何異犢子部所立耶
答薩婆多宗說無有人如第二頭  蘊界
處法所不攝故  犢子部說實有人法  不
卽不離雖蘊界處之所不攝  而在第五
不可說藏  今大乘說因緣故有而無別
性  色心等法皆亦如是  若實有人是
增益邊  若都無人是損減邊  大乘不
爾  從緣有故離損減邊  無別性故離

增益邊  蘊界處中何法攝者  心不相應
行蘊中攝二十四中衆生同分攝  當知
法界法處所攝  且止  *乘論還述本宗
六爲欲伏諸論議師者論云  欲令長爪
梵質大論議師於佛法中生信故說是
經  彼若不聞般若氣分離絶四句第一
義法  小信尙不得何況得道果  乃至廣
說  長爪梵志論議因緣此中應廣說  其
餘諸緣廣如論說  說經因緣略述如是
次第五判敎者分判佛敎諸說不同  今
且略出二說平章是非  有人說言一化
敎門不出二途  一者頓敎二者漸敎  漸
敎之內有其五時  一四諦敎二無相敎
三抑揚敎四一乘敎五常住敎  從淺至
深漸次而說  今此經等諸般若敎在第
二時名無相敎  成有說者出世敎門不
過三品  所謂經說三種法輪如解深密
經言  勝義生菩薩白言世尊  初於一時
在波羅泥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  唯爲
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  雖
是甚奇甚爲希有  而是法輪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世尊在
昔第二時中唯爲發趣修大乘者  依一
切法空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

涅槃  以隱密相轉正法輪  而是法輪
亦是有上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空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
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轉正
法輪  無上無容是其了義  非諸諍論安
足處所  今此大品幷諸般若皆是第二
法輪所攝  問是二師說何者爲實  答
二種敎門三種法輪是就一途亦有道理
然其判此大品經等皆屬第二時攝  第
二法輪者理必不然  違經論故  故此論
釋畢定品言  須菩提聞法華經說若於
佛所作小功德  乃至戱唉一稱南無佛
漸漸必當作佛  又聞阿鞞跋致品中有
退不退如法華經中  畢定餘經說有退
有不退  是故今問爲畢定爲不畢定  乃
至廣說  以是驗知說是經時在法華後
卽示第二時者不應道理也  問若判此
經在法華後者是說云何通  知仁王經
言爾時大衆各相謂言  大覺世尊前已
爲我等大衆二十九年說摩訶般若金剛
般若天王問般若光讚般若波羅蜜  今
日如來放大光明斯作何事  答摩訶般
  ------------------------
  ① 「種」一作 「宗」.

        一 -- 四八六
 

若非一중多  有在前說有在後說如論
說言  此經二萬二千偈大般若十萬偈
若龍王宮阿修羅宮天宮中者千億萬偈
乃至廣說  以是義故不相違也  又此論
云復次有二種說法  一者諍處二者無
諍處諍處者如餘經  今欲明無諍處故
說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以此證知  今
此經者同於第三顯了法輪  非諸諍論
安足處故  而判此經等示第二法輪  是
卽此經爲諍論處  不應謂論說是無諍
又此經言欲求三乘菩提當學般若波羅
蜜  又言波若波羅蜜中雖無法可得  而
有三乘之敎乃至廣說  如解深密經中
亦言一切聲靡覺菩薩皆是一妙淸淨
道  當知此經同彼第三普爲發趣一切
乘者  以顯了相轉正法輪  而彼第二法
輪中言唯爲發趣修大乘者  何得以此
屬彼第二  又此經如化品言  若法有生
滅者如化  若法無生無滅  所謂無誑相
涅槃  是法非變化  須菩提言如佛所說
一切諸法性空  非聲聞作乃至非諸佛
作  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  佛言如是如
是  一切法性常空  若新發意菩薩聞一
切法皆是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卽

驚怖  爲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
如化不生滅者不如化  須菩提言  世尊
云何令新發意菩薩知是性空  佛告須
菩提  諸法先有今無耶  以是文證  當知
此經說涅槃法亦無自性  而彼第二法
輪中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
性涅槃  不言涅槃無自性性  第三了義
法輪中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乃至涅槃
無自性性  以是故知  今此經宗超過第
二同第三也  又華嚴經云  生死及涅槃
是二悉虛妄愚智亦如是  二皆無眞實
今此經云  色受想等如幻如夢乃至涅
槃如幻如夢  若當有法勝涅槃者  我說
亦復如幻如夢  當知此經同彼華嚴無
上無容究竟了義  但其敎門各各異一
耳第五判敎略述如之
第六消文依論廣釋
大慧度經宗要終
  ------------------------
  ① 「乘」疑 「剩」.

첨부파일

댓글목록

등록된 댓글이 없습니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