무량수경종요
페이지 정보
작성자 관리자2 댓글 0건 조회 3,542회 작성일 18-05-15 00:15본문
①無量壽經宗要
釋元曉②撰
③原夫經旨欲明 略啓四門分別 初述
敎之大意 次簡經之宗致 三者萩人分
別 四者就文解釋
言大意者 然夫衆生心性 融通無礙
泰若虛空 湛猶巨海 若虛空故 其體
平等 無別相而可得 何有淨穢之處
猶巨海故 其性潤滑 能隨緣而不逆
豈無動靜之時爾乃或因塵風 淪五濁
而隨轉 沈苦浪而長流 或承善根 截
四流而不還 至彼岸而永寂 若斯動寂
皆是大夢 以覺言之 無此無彼 穢土
淨國 本來一心 生死涅槃 終無二際
然歸原大覺 積功乃得 隨流長夢 不
可頓開 所以聖人垂迹 有遐有邇 所
設言敎 或褒或貶 至如牟尼世尊 現
此娑婆 誡五惡而勸善 彌陀如來 御
彼安養 引三輩而導生 斯等權迹 不
------------------------
①(底本)續藏經 第一編三十二套三冊 (甲本)新修大藏
經第三十七卷(寶永八年刊大谷大學藏本)「無」
上有「兩卷」(甲本).②「撰」(甲本)作「選」疑誤植(編者).③
「原夫經旨欲明」作「將申兩卷經旨」(甲本)
一 -- 五五三
可具陳矣 今此經者 蓋是菩薩藏敎之
格言 佛土因果之眞典也 明願行之密
深 現果德之長遠 十八圓淨 越三界
而迢絶 五根相好 侔六天而不嗣 珍
著法味 遂養身心 誰有朝餓夜渴之苦
玉林芳風 溫涼常適 本無冬寒夏熱之
煩 群仙共會 時浴八德蓮池 由是長
別偏可厭之皓皺 勝侶相從 數遊十方
佛土 於茲遠送以難①慰之憂勞 況復
聞法響入無相 見佛光悟無生 悟無生
故 無所不生 入無相故 無所不相 極
淨極樂 非心意之所度 無際無限 豈
言說之能盡 但以能說五人之中 佛爲
上首 依正二報之內 長命爲主 故言
佛說無量壽經 設其一軸 不足開心
若至其三 有餘兩掌 今此經者 有上
有下 無缺無餘 適爲掌珍 言之卷上
故言說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第二簡宗致者 此經正以淨土因果爲
其宗體 攝物往生以爲意致 總標雖然
於中分別者 先明果德 後顯因行 果
德之內 略有四門 一淨不淨門 二色
無色門 三共不共門 四漏無漏門 第
一明淨不淨門者 略以四對顯其階降
謂因與果相對故 一向與不一向相對
故 純與雜相對故 正定與非正定相對
故 所言因與果相對門者 謂金剛以還
菩薩所住 名果報土 不名淨土 未離
苦諦之果患故 唯佛所居 乃名淨土
一切勞患 無餘滅故 依此義故 仁王
經云 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
土 一切衆生②蹔住報 登金剛源居淨
土 第二一向與不一向相對門者 謂八
地以上菩薩住處 得名淨土 以一向出
三界事故 亦具四句一向義故 七地以
還一切住處 未名淨土 以非一向出三
界故 或乘願力出三界者 一向四句不
具足故 謂③一向淨 一向樂 一向無失
一向自在 七地以還出觀之時 或時生
起報無記心 末那四惑④於時現行 故
非一向淨 非一向無失 八地以上卽不
如是 依此義故 攝大乘云 出出世善
法 功能所生起 釋曰 二乘善名出世
從八地以上 乃至佛地 名出出世 出
世法 名世法對治 出出世法 爲出世
法對治 功能以四緣爲相 從出出世善
法功能 生起此淨土故 不以集諦爲因
乃至廣說故 第三純與雜相對門者 凡
夫二乘雜居之處 不得名爲淸淨世界
唯入大地菩薩生處 乃得名爲淸淨世
界 彼非純淨 此純淨故 依此義故 瑜
伽論言 世界無量 有其二種 謂淨不
淨 淸淨世界中 無那落迦 傍生餓鬼
亦無欲界色無色界 純菩薩於中止
住 是故說名淸淨世界 已入第三地菩
薩 由願力故 於彼受生 無有異生及
非異生聲靡覺 若非異生菩薩得生
於彼 解云 此第三地是歡喜地 以就
七種菩薩地門 第三淨勝意樂地故 攝
十三位 立七種地 具如彼論之所說故
第四正定與非正定相對門者 三聚衆
生苦生之地 是爲穢土 唯正定聚所居
之處 名爲淨土 於中亦有四果聲聞
乃至復有四疑凡夫 唯無邪定及不定
聚耳 今此經說無量壽國 就第四門說
爲淨土所以然者 爲欲普容大小 兼引
凡聖 並生勝處 同趣大道故 如下文
言 設我得佛 國中人民 不住正定聚
必至滅度者 不取正覺 又言 設我得
佛 國中聲聞 有能計量知其數者 不
------------------------
①「慰」作「慰」(甲本).②「蹔」作「暫」(甲本).③「一向淨」
無(甲本).④「於」作「于」(甲本)
一 -- 五五四
取正覺 乃至廣說 又觀經中說 生彼
國已得羅漢果等 乃至廣說故 論說云
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者 是說決定
種性二乘 非謂不定根性聲聞 爲簡此
故 名二乘種 由是義故 不相違也 又
言女人及根缺者 謂生彼時 非女非根
缺耳 非此女等不得往生 如韋提希而
得生故 然鼓音王陀羅尼經云 阿彌陀
佛 父名月上轉輪聖王 其母名曰殊勝
玅眼等 乃至廣說者 是說化佛所居化
土 論所說者 是受用土 由是道理 故
不相違 上來四門 所說淨土 皆是如
來願行所成 非生彼者自力所①辦 不
如穢土外器世界 唯由衆生共業所成
是故通名淸淨土也
次第二明有色無色門者 如前所說四
種門中 初一門顯自受用土 後三門說
他受用土 三門有色 不待言論 自受
用土 說者不同 或②自說者 自受用身
遠離色形 法性淨土爲所住處 是故都
無色相可得 如本業經說 佛子果體圓
滿③無德不備 理無不周 居中道第一
義諦 淸淨國土 無極無名無相 非一
切法可得 非有體 非無體 乃至廣說
起信論云 諸佛如來 唯是法身智相之
身 第一義諦 無有世諦境界 離於施
作 但隨衆生見聞皆得益 故說爲用
此用有二種 一者凡夫二乘心所見者
名爲應身 二者諸菩薩從初發意 乃至
菩薩究竟地 心所見者 名爲報身 依
此等文 當知所見有色相等 皆得他受
用身 說自受用中 無色無相也 或有
說者 自受用身 有無障礙微玅之色
其所依土 具有六塵殊勝境界 如薩遮
尼乾子經云 瞿曇法性身 玅色常湛然
如是法性身 衆生等無邊 華嚴經云
如來正覺成菩提時 得一切衆生等身
得一切法等身 乃至得一切行界等身
得寂靜涅槃界等身 佛子 隨如來所得
身 當知音聲及無礙心 亦復如是 如
來具足如是三種淸淨無量 攝大乘云
若淨土中 無諸怖畏 六根所受 用法
悉具有 又非唯是有 一切所受用具
最勝無等 是如來福德智慧 得圓滿因
感如來勝報依止處 是故最勝 依此等
文 當知圓滿因之所感 自受用身 依
止六塵也 或有說者 二師所說 皆有
道理 等有經論 不可違故 如來法門
無障礙故 所以然者 報佛身土 略有
二門 若就④正相歸源之門 如初師說
若依從性成德之門 如後師說 所引經
論 隨門而說 故不相違 此是第二色
無色門也
次第三明共不共門者 通相而言 土
有二種 一者內土 二者外土 言外土
者 是共果 言內土者 是不共果 內土
之中 亦有二種 一者衆生五陰 爲正
報土 人所依住 故名爲土 二者出世
聖智 名實智土 以能住持後得智故
依根本智 離顚倒故 如本業經云 土
名一切賢聖所居之處 是故一切衆生
賢聖 各自居果報之土 若凡夫衆生住
五陰中 爲正報之土 山林大地共有
爲依報之土 初地聖人 亦有二土 一
實智土 前智住後智爲土 二變化淨穢
逕劫數量 應現之土 乃至無垢地土
亦復如是 一切衆生 乃至無垢地 盡
非淨土 住果報故 總說雖然 於中分
別者 正報之土 不共果義 更無異說
依報之土 爲共果者 諸說不同 或有
------------------------
①「辦」作「辨」(編者).②「自」作「有」(編者)③「德無」
作「無德」(編者).④「正」疑「遣」(編者).
一 -- 五五五
說者 如山河等 非是極微合成 實有
一體 多因共感 直是有情異成各變
同處相似 不相障礙 如衆燈明 如多
因所夢 因類是同 果相相似 處所無
別 假名爲共 實各有異 諸佛淨土 當
知亦爾 若別識變 皆遍法界 同處相
似 說名爲共 實非共也 若有一土 非
隨識別者 卽成心外 非唯識理 如解
深密經云 我說識所緣 唯識所現故
唯識論云 業熏習識內 執果生於外
何因熏習處 於中不說果 或有說者
淨土依果 雖不離識 而識是別 土相
是一 由彼別識共所成故 如攬四塵以
成一柱 一柱之相 不離四微 非隨四
微成四柱故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於中
若就自受用土 佛與諸佛共有一土 猶
如法身 諸佛共依故 若論他受用土相
者 佛與諸菩薩等共有 如王與臣共有
一國故 又二受用土 亦非別體 如觀
行者 觀石爲玉 無通慧者 猶見是石
石玉相異 而非別體 二土同處 當知
亦爾 如解深密經云 如來所行如來境
界 此何差別 佛言如來所行謂一切種
如來共有無量功德衆 莊嚴淸淨佛土
如來境界 謂一切種 五界差別 所謂
有情界 世界 法界 調伏界 調伏方便
界 解云 此說自受用土 諸佛共有 非
各別也 瑜伽論云 相等諸物 或由不
共分別爲因 或復由共分別爲因 若共
分別之所起者 分別雖無 無他分別所
住持故 而不永滅 若不爾者 他之分
別應無其果 彼雖不滅 得淸淨者 於
彼事中 正見淸淨 譬如衆多修觀行者
於一事中 由定心故 種種異見可得
彼亦如是 解云 此說依報 不隨識別
若執共果隨識異者 我果雖滅他果猶
存 卽他分別 不應無異 故彼不能通
此文也 攝大乘論云 復次受用如是淨
土 一向淨 一向樂 一向無失 一向自
在 釋曰 ▒無雜穢 故言一向淨 但受
妙樂 無苦無捨 故言一向樂 唯是實
善 無惡無記 故言一向無失 一切事
悉不觀餘緣 皆由自心成 故言一向自
在 復次依大淨說一向淨 依大樂說
一向樂 依大常說一向無失 依大我說
一向自在 解云 此中初復次 顯他受
用義 後復次 顯自受用義 義雖不同
而無別土 所以本論 唯作一說 故知
二土 亦非別體也 問如是二說 何得
何失 答曰 如若言取 但不成立 以義
會之 皆有道理 此是第三共不共門
也
次第四明漏無漏門者 略有二句 一
者通就諸法 顯漏無漏義 二者別約淨
土 明漏無漏相 初通門者 瑜伽論說
有漏無漏 各有五門 有漏五者 一由
事故 二隨眠故 三相應故 四所緣故
五生起故 無漏五者 一離諸纏故 二
隨眠斷故 三是斷滅故 四見所斷之對
治自性相續解脫故 五修所斷之對治
自性相續解脫故 於中委悉 如彼廣說
今作四句 略顯其相 一者有法 一向
有漏 謂諸染汚心心所法等 由相應義
是有漏故 而無五種無漏相故 二者有
法 一向無漏 謂見道時 心心所法等
由有自性解脫義故 而無五種有漏相
故 三者有法 亦有漏亦無漏 謂報無
記心心所法等 隨眠所縛故 諸纏所離
故 雖復無漏 而是苦諦 由業煩惱所
生起故 四者有法 非有漏①非無漏 謂
甚深法不墮數故 次別明中 亦有二門
------------------------
①「非無漏」無(編者).
一 -- 五五六
一有分際門 二無障礙門 有分際門者
若就諸佛所居淨土 於四句中唯有二
句 依有色有心門 卽一向是無漏 自
性相續解脫義故 遠離五種有漏相故
若就非色非心門者 卽非有漏亦非無
漏 非有非無故 離相離性故 若就菩
薩 亦有二句 恰論二智 所顯淨土 一
向無漏 道諦所攝 如攝論說 菩薩及
如來唯識智 無相無功用 故言淸淨
離一切障 無有退失 故言自在 此唯
識智 爲淨土體故 不以苦諦爲體 乃
至廣說故 若就本識所變之門 亦是無
漏 以非三界有漏所起 樂無漏界 故
是無漏 無明住地爲緣出故 名果報土
故是有漏 雖亦無漏而是世間 故於無
作四諦門內 苦諦果報之所攝也 如經
言 三賢十聖住果報故 寶性論云 依
無漏界中 有三種意生身 應知彼因無
漏善根所作 名爲世間 以離有漏諸業
煩惱所作世間法故 亦名涅槃 依此義
故 勝鬘經言 世尊 有有爲世間 有無
爲世間 有有爲涅槃 有無爲涅槃 故
此中說意生身 乃是梨耶所變正報 正
報旣爾 依報亦然 同是本識所變作故
然此梨耶所變之土 及與二智所現淨
土 雖爲苦道二諦所攝 而無別體隨義
異攝耳 如他分別所持穢土 得淸淨者
卽見爲淨 淨穢雖異 而無別體 當知
此中二義亦爾 此約有分際門說也 次
就無障礙門說者 應作四句 一者諸佛
身土 皆是有漏 不離一切諸漏故 如
經說言 諸佛安住三毒四漏等 一切煩
惱中 得阿耨菩提 乃至廣說故 二者
凡夫身土皆是無漏 以離一切諸漏性
故 如經說言 色無漏無繫 受想行識
無漏無繫 乃至廣說故 三者一切凡聖
穢土淨土 亦是有漏 亦是無漏 以前
二門不相離故 四者一切凡聖穢土淨
土 非有漏非無漏 以無縛性及脫性故
如經說言 色無縛無脫 受想行識無縛
無脫 乃至廣說故 此是第四有漏無漏
門也 上來四門合爲第一淨土果竟
次第二明淨土因者 淨土之因有其二
途 一成辦因二往生因成①辦因者說
者不同 或有說者 本來無漏法爾種子
三無數劫修令增廣 爲此淨土變現生
因 如瑜伽論說 生那落迦 三無漏根
種子成就 以此准知 亦有無漏淨土種
子 或有說者 二智所熏新生種子 爲
彼淨土而作生因 如攝論說 從出出世
善法功能 生起淨土 何者爲出出世善
法 無分別智 無分別後得 所生善根
爲出出世善法 是本有卽非所生 旣是
所生 當知新成 問如是二說 何者爲
實 答皆依聖典 有何不實 於中委悉
如楞伽經料簡中說 次明往生因者 凡
諸所說往生之因 非直能感正報莊嚴
亦得感具依報淨土 但承如來本願力
故 隨感受用 非自業因力之所成②辦
是故說③爲往生因 此因之相 經論不
同 若依觀經說十六觀 往生論中說五
門行 今依此經 說三輩因 上輩之因
說有五句 一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此
顯發起正因方便 二者發菩提心 是明
正因 三者專念彼佛 是明修觀 四者
作諸功德 是明起行 此觀及行爲助滿
業 五者願生彼國 此一是願 前四是
行 行願和合 乃得生故 中輩之中 說
有四句 一者雖不能作沙門 當發無上
菩提之心 是明正因 二者專念彼佛
三者多少修善 此觀及行爲助滿業 四
-----------------------------
①「辦」作「辨」(甲本)②上同.③「爲」作「無」(甲本).
一 -- 五五七
者願生彼國 前行此願 和合爲因也
下輩之內 說二種人 二人之中 各有
三句 初人三者 一者假使不能作諸功
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是明正因 二
者乃至十念 專念彼佛 是助滿業 三
者願生彼國 此願前行和合爲因 是明
不定性人也 第二人中有三句者 一者
聞甚深法 歡喜信樂 此句兼顯發心正
因 但爲異前人萩其深信耳 二者乃至
一念念於彼佛 是助滿業 爲顯前人無
深信故 必須十念 此人有深信故 未
必具足十念 三者以至誠心 願生彼國
此願前行和合爲因 此就菩薩種性人
也 經說如是 今此文略辨其生相 於
中有二 先明正因 後顯助因 經所言
正因 謂菩提心 言發無上菩提心者
不顧世間富樂 及與二乘涅槃 一向志
願三身菩提 是名無上菩提之心 總標
雖然 於中有二 一者隨事發心 二者
順理發心 言隨事者 煩惱無數 願悉
斷之 善法無量 願悉修之 衆生無邊
願悉度之 於此三事 決定期願 初是
如來斷德正因 次是如來智德正因 第
三心者 恩德正因 三德合爲無上菩提
之果 卽是三心 總爲無上菩提之因
因果雖異 廣長量齊 等無所遺 無不
苞故 如經言 發心畢竟二無別 如是
二心前心難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
體初發心 此心果報 雖是菩提 而其
華報 在於淨土 所以然者 菩提心量
廣大無邊 長遠無限 故能感得廣大無
際依報淨土 長遠無量正報壽命 除菩
提心 無能當彼 故說此心 爲彼正因
是明隨事發心相也 所言順理而發心
者 信解諸法皆如幻夢 非有非無 離
言絶慮 依此信解 發廣大心 雖不見
有煩惱善法 而不撥無可斷可修 是故
雖願悉斷悉修 而不違於無願三昧 雖
願皆度無量有情 而不存能度所度 故
能①順隨於空無相 如經言 如是滅度
無量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乃至廣
說故 如是發心 不可思議 是明順理
發心相也 隨事發心 有可退義 不定
性人 亦得能發 順理發心 卽無退轉
菩薩性人 乃能得發 如是發心 功德
無邊 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 猶
不能盡 正因之相略說如是 次明助因
助因多種 今且明其下輩十念 此經中
說下輩十念 一言之內 含有二義 謂
顯了義 及隱密義 隱密義者 望第三
對純淨土果 以說下輩十念功德 此如
彌勒發問經言 ②彌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如佛所說阿彌陀佛功德利益 若能十
念相續不斷念彼佛者 卽得往生 當云
何念 佛言 非凡夫念 非不善念 非雜
結使念 具足如是念 卽得往生安養國
土 凡有十念 何等爲十 一者於一切
衆生常生慈心 於一切衆生不毁其行
若毁其行 終不往生 二者於一切衆生
深起悲心 除殘害意 三者發護法心
不惜身命 於一切法不生誹謗 四者
於忍辱中生決定心 五者深心淸淨 不
染利養 六者發一切種智心 日日常念
無有廢忘 七者於一切衆生 起尊重心
除我慢意 謙下言說 八者於世談話
不生味著心 九者近於覺意 深起種種
善根因緣 遠離憒鬧散亂之心 十者正
念觀佛 除去諸根 解云 如是十念 旣
非凡夫 當知初地以上菩薩 乃能具足
十念 於純淨土 爲下輩因 是爲隱密
------------------------
①「順隨」疑倒.②「彌」作「爾」(甲本).③「不渡」作
「得度」(甲本).
一 -- 五五八
義之十念 言顯了義十念相者 望第四
對淨土而說 如觀經言 下品下生者
或有衆生 作不善業 五逆十惡 具諸
不善 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 爲說玅法
敎令念佛 若不能念者 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 令聲不絶 具足十念 稱南
無佛 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
劫生死罪 命終之後 卽得往生 乃至
廣說 以何等心名爲至心 云何名爲十
念相續者 什公說言 譬如有人於曠野
中 値遇惡賊 揮戈拔斂 直來欲殺 其
人勤走 視渡一河 若①不渡河 首領難
全 爾時但念渡河方便 我至河岸 爲
著衣渡 爲脫衣度 若著衣衲 恐不得
過 若脫衣衲 恐不得暇 但有此念 更
無他意 當念②波河 卽是一念 此等十
念 不雜餘念 行者亦爾 若念佛名 若
念佛相等 無間念佛 乃至十念 如是
至心 名爲十念 此是顯了十念相也
今此兩卷經說十念 具此隱密顯了二
義 然於其中 顯了十念 與觀經意 少
有不同 彼觀經中 不除五逆 唯除誹
謗方等之罪 今此兩卷經中說言 除其
五逆 誹謗正法 如是相違 云何通者
彼經說其雖作五逆 依大乘敎 得懺悔
者 此經中說不懺悔者 由此義故 不
相違也 因緣之相 略說如是 上來所
說因果二門 合爲第二簡宗體竟
第三約人分別 於中有二 初約三聚衆
生分別 後就四疑衆生分別 初三聚者
如下經云 其有衆生 生彼國者 皆悉
住於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 彼佛土中
無諸邪聚 及不定聚 如是三聚 其相
云何 此義具如寶性論說 彼云 略說
一切衆生界中 有三種衆生 何等爲三
一者求有 二者遠離求有 三者不求彼
二 求有有二種 一者謗解脫道 無涅
槃性 常求住世間 不求證涅槃 二者
於佛法中 闡提同位 謗大乘故 是故
不增不減經言 若有比丘 乃至優婆夷
若起一見 若起二見 諸佛如來 非彼
世尊 如是等人 非我弟子 遠離求有
者 亦有二種 一者無求道方便 二者
有求道方便 無方便者 亦有二種 一
者多種外道種種邪計 二者於佛法中
同外道行 雖信佛法 而顚倒取 如犢
子等 乃至廣說 有方便者 亦有二種
所謂二乘 不乘彼二者 所謂第一利根
衆生諸菩薩等 又彼求有衆生一闡提
人 及佛法中 同一闡提位 名爲邪定
聚衆生 又遠離求有衆生中 墮無方便
求道衆生 名爲不定聚衆生 聲聞辟支
佛 及不求彼二名爲正定聚衆生 論說
如是 此中總判二乘菩薩爲正定聚 而
未分別位地分齊 齊何等位入正定聚
依何等義名正定聚 決定不退墮斷善
根 如是名爲正定聚義 論其位而依瑜
伽說 正定聚有二種 一者本性正定聚
二者習成正定聚 若依此而說 五種種
性中 菩薩種性人 從無始時來 不作
五逆及斷善根 是名本性正定聚也 其
二乘性 及不定性 得作五逆 及斷善
根 斷善根時 墮邪定聚 善根相續後
未趣入 爲不定聚 已趣入時 卽當分
別三品 若其本來下品善根而趣入者
乃至燸法 猶爲不定 入頂法位 方爲
正定 論說頂不斷善根故 若其本來中
品善根而趣入者 至燸法時 名爲正定
若其本來上品善根而趣入者 始趣入
時 便作正定 如瑜伽說 若有安住下
品善根而趣入者 當知下品 名有間隙
------------------------
①「不渡」作「得度」(甲本).②「波」作「度」(甲本).
一 -- 五五九
未能無間 未善淸淨 若有安住中品善
根而趣入者 當知中品 若有安住上品
善根而趣入者 當知上品 名無間隙
已能無間 已善淸淨 如是爲已趣入
相 又彼論云 依此下品 順解脫分善
根 婆伽梵說 若具世間上品正見 雖
歷千生 不墮惡道 此文正明本來安住
上品善根而趣入者 始入下品 順解脫
分善之時 便得不退 無間隙故 又彼
論說 若時安住下成熟者 猶往惡趣
若中若上 不往惡趣 此文正明本來安
住下品善根而趣入者 雖至燸法 下成
熟位 未得不退 故往惡趣 是約二乘
位地分別 若是不定種性人 直向大乘
而趣入時 至種性位 方爲正定 如起
信論說 依何等人 修何等行 得信成
就 堪能發心 所謂依不定聚衆生 有
熏習善根力故 信業果報 能起十善
厭生死苦 欲求無上菩提 得値遇佛
親承供養 修行信心 逕一萬劫 信心
成就故 諸佛菩薩敎令發心 或以大悲
故 能自發心 或因正法欲滅 以護法
因緣 能自發心 如是信心成就 得發
心者 入正定聚 畢竟不退 名住如來
種中 正因相應 此言名住如來種者
名已入習種性位 卽是十解初發心住
上來所說 皆明習成之正定聚 若其本
來菩薩種性 直向大乘而趣入者 始趣
入時 永得不退 不由業力墮於惡趣
依此而言 入十信位 便得不退 不同
前說不定性人 如是等說 皆就穢土
若就得生彼淨土者 定性二乘 卽不往
生 不定性中三品之人 發大乘心者
皆得生彼 生彼之時 卽入正定 由外
緣力所住持故 三聚分別略義如是
次明有四疑惑衆生 於中先明所疑境
界 然後顯其疑惑之相 所疑境者 如
下文言 若有衆生以疑惑心 修諸功德
願生彼國 不了佛智 不思議智 不可
稱智 大乘廣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於此諸智 疑惑不信 然猶信罪福 修
習善本 願生彼國 此諸衆生 生彼宮
殿 五百歲中 不聞三寶 故說邊地 乃
至廣說 此言佛智 是總標句 下之四
句 別顯四智 不思議智者 是成所作
智 此智能作不思議事 謂如不過丈六
之身 而無能見頂者 不增毛孔之量
而遍十方世界 一念稱名 永滅多劫重
罪 十念念德 能生界外勝報 如是等事
非下智所測 是故名爲不思議智 不可
稱智者 是妙觀察智 此智觀察不可稱
境 謂一切法 皆如幻夢 非有非無 離
言絶慮 非逐言者所能稱量 是故名爲
不可稱智 大乘廣智者 是平等性智
此智廣度 不向小乘 謂遊無我故無不
我 無不我故 無不等攝 以此同體智
力 普載無邊有情 皆令同至無上菩提
是故名爲大乘廣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
智者 正是如來大圓鏡智 始轉本識
方歸心原 一切種境 無不圓照 是故
名爲大圓鏡智 此一智中 有五殊勝
如解脫身 二乘同得 如是鏡智 正是
法身 非彼所共 故名無等 是一勝也
如前三智 菩薩漸得 大圓鏡智 唯佛
頓證 更無餘類 故名無倫 是二勝也
過於不思議智爲最 踰於不可稱智爲
上 寬於大乘廣智爲勝 是爲第三四五
勝也 是故名爲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是
顯四疑所迷境也 次明四種疑惑相者
謂如有一性非質直 邪聰我慢 薄道心
人 不了四智 而起四疑 一者疑成作
事智 所作之事 謂聞經說十念念佛
一 -- 五六十
得生彼國 由不了故 生疑而言 如佛
經說善惡業道 罪福無極 重者先牽
理數無差 如何一生無惡不造 但以十
念能滅諸罪 便得生彼 入正定聚 遠
離三途 畢竟不退耶 又無始來 起諸
煩惱 繫屬三界而相纏縛 如何不斷二
輪煩惱 直以十念出三界外耶 爲治如
是邪思惟疑 是故說名不思議智 欲顯
佛智有大勢力故 能以近爲遠 以遠爲
近 以重爲輕 以輕爲重 雖實有是事
而非思量境 所以直應仰信 經說不可
以自淺識思惟 若欲生信 應以事況 譬
如千年積薪 其高百里 豆許火燒 一
日都盡 可言千年積之薪 如何一日盡
耶 又如①躄者 自力勤行 要逕多日
至一由旬 若寄他船 因風 勢 一日
之間 能至千里 可言②躄者之身 云何
一日至千里耶 世閒船師之身 尙作如
是絶慮之事 何況如來法王之勢 而不
能作不思議事耶 是爲對治第一疑也
第二疑者 謂疑妙觀察智 所觀之境 如
同經中歎佛智云 妙觀察諸法 非有非
無 遠離二邊 而不著中 由不了故 生
疑而言 如今現見稱物之時 物重卽低
物輕必萩 若言輕而不萩 重而不低 如
是說者 有言無義 因緣生法 當知亦
爾 若實非無 便墮於有 如其非有 卽
當於無 若言非無而不得有 非有而不
墮無 卽同重而不低 輕而不萩 故知是
說 有言無實 如是稱量 卽墮諸邊 或
執依他實有不空 墮增益邊 或執緣生
空無所有 墮損減邊 或計俗有眞空 雙
負二邊 墮相違論 或計非有非無 著
一中邊 墮愚癡論 如釋論云 非有非
無 是愚癡論故 爲治此等邪稱量執
是故安立不可稱智 欲顯諸法甚深 離
言絶慮 不可尋思稱量 如言取義 如
瑜伽說 云何甚深難見法 謂一切法
何以故 第一甚深難見法者 所謂諸法
自性 皆絶戱論 過言語道 然由言說
爲依止故 方乃可取可觀可覺 是故諸
法甚深難見 是爲對治第二疑也 第三
疑者 謂疑平等性智 等齊度之意 如
聞經說 一切衆生 悉皆有心 凡有心
者 當得菩提 由不了故 生疑而言 若
如來衆生 皆有佛性 悉度一切有情
令得無上菩提者 是卽衆生雖多 必有
終盡 其最後佛 無利他德 所化無故
卽無成佛 功德闕故 無化有功 不應
道理 闕功成佛 亦無是處 作是邪計
誹謗大乘 不信平等廣度之意 爲治如
是狹小疑執 是故安立大乘廣智 欲明
佛智 無所不運無所不載 一切皆入無
餘 故言大乘 其所運載 無始無際 故
名廣智 所以然者 虛空無邊故 衆生
無數量 三世無際故 生死無始終 衆
生旣無始終 諸佛亦無始終 若使諸佛
有始成者 其前無佛 卽無聖敎 無敎
無聞 無言無習 而成佛者 卽無因有
果 但有言無實 由是道理 諸佛無始
雖實無始 而無一佛本不作凡 雖皆本
作凡 而展轉無始 以是准知衆生無終
雖實無終 而無一人後不作佛 雖悉後
作佛 而展轉無終 是故應信平等性智
無所不度 而非有限 所以安立大乘廣
智 是爲對治第三疑也 第四疑者 謂
疑大圓鏡智 遍照一切境義 云何生疑
謂作是言 虛空無邊故 世界亦無邊
世界無邊故 衆生亦無邊 衆生無邊故
心行差別 根欲性等 皆是無邊際 云
何於此 能得盡知 爲當漸漸修習而知
------------------------
①「躄」作「躄」(甲本)②上同.
一 -- 五六一
爲當不修 忽然頓照 若不修習而頓照
者 一切凡夫皆應等照 等不修故 無
異因故 若便漸修 終漸得盡知者 卽
一切境非無邊際 無邊有盡 不應理故
如是進退 皆不成立 云何得普照 名
一切種智 爲治如是兩關疑難故 安立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欲明如是大圓鏡
智 超過三智 而無等類 二諦之外 獨
在無二 兩關二表 迢然無關 只應仰
信 不可比量 故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云何於此起仰信者 譬如世界無邊 不
出虛空之外 如是萬境無限 咸入一心
之內 佛智離相 歸於心原 智與一心
渾同無二 以始覺者 卽同本覺 故無
一境出此智外 由是道理 無境不盡
而非有限 以無限智 照無邊境故 如
起信論云 一切境界 本來一心 離於
想念 以衆生妄見境界故 心有分齊
以妄起想念 不稱法性故 不能決了
諸佛如來離於相見 無所不遍 心眞實
故 卽是諸法之性 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 無量方便 隨諸衆生所應得
解 悉能開示一切法義 是故得名一切
種智 是爲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無所見
故 無所不見 如是對治第四疑也 然
若不得意 如言取義 有邊無邊 皆不
離過 依非有邊門 假說無邊義耳 若
人不決如是四疑 雖生彼國而在邊地
如其有人 雖未明解如前所說四智之
境 而能自謙 心眼未開 仰惟如來 一
向伏信 如是等人 隨其行品往生彼土
不在邊地 生著邊者 別是一類 非九
品攝 是故不應妄生疑惑也
①無量壽經宗要終
------------------------
①「無」上有「兩卷」(甲本)
釋元曉②撰
③原夫經旨欲明 略啓四門分別 初述
敎之大意 次簡經之宗致 三者萩人分
別 四者就文解釋
言大意者 然夫衆生心性 融通無礙
泰若虛空 湛猶巨海 若虛空故 其體
平等 無別相而可得 何有淨穢之處
猶巨海故 其性潤滑 能隨緣而不逆
豈無動靜之時爾乃或因塵風 淪五濁
而隨轉 沈苦浪而長流 或承善根 截
四流而不還 至彼岸而永寂 若斯動寂
皆是大夢 以覺言之 無此無彼 穢土
淨國 本來一心 生死涅槃 終無二際
然歸原大覺 積功乃得 隨流長夢 不
可頓開 所以聖人垂迹 有遐有邇 所
設言敎 或褒或貶 至如牟尼世尊 現
此娑婆 誡五惡而勸善 彌陀如來 御
彼安養 引三輩而導生 斯等權迹 不
------------------------
①(底本)續藏經 第一編三十二套三冊 (甲本)新修大藏
經第三十七卷(寶永八年刊大谷大學藏本)「無」
上有「兩卷」(甲本).②「撰」(甲本)作「選」疑誤植(編者).③
「原夫經旨欲明」作「將申兩卷經旨」(甲本)
一 -- 五五三
可具陳矣 今此經者 蓋是菩薩藏敎之
格言 佛土因果之眞典也 明願行之密
深 現果德之長遠 十八圓淨 越三界
而迢絶 五根相好 侔六天而不嗣 珍
著法味 遂養身心 誰有朝餓夜渴之苦
玉林芳風 溫涼常適 本無冬寒夏熱之
煩 群仙共會 時浴八德蓮池 由是長
別偏可厭之皓皺 勝侶相從 數遊十方
佛土 於茲遠送以難①慰之憂勞 況復
聞法響入無相 見佛光悟無生 悟無生
故 無所不生 入無相故 無所不相 極
淨極樂 非心意之所度 無際無限 豈
言說之能盡 但以能說五人之中 佛爲
上首 依正二報之內 長命爲主 故言
佛說無量壽經 設其一軸 不足開心
若至其三 有餘兩掌 今此經者 有上
有下 無缺無餘 適爲掌珍 言之卷上
故言說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第二簡宗致者 此經正以淨土因果爲
其宗體 攝物往生以爲意致 總標雖然
於中分別者 先明果德 後顯因行 果
德之內 略有四門 一淨不淨門 二色
無色門 三共不共門 四漏無漏門 第
一明淨不淨門者 略以四對顯其階降
謂因與果相對故 一向與不一向相對
故 純與雜相對故 正定與非正定相對
故 所言因與果相對門者 謂金剛以還
菩薩所住 名果報土 不名淨土 未離
苦諦之果患故 唯佛所居 乃名淨土
一切勞患 無餘滅故 依此義故 仁王
經云 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
土 一切衆生②蹔住報 登金剛源居淨
土 第二一向與不一向相對門者 謂八
地以上菩薩住處 得名淨土 以一向出
三界事故 亦具四句一向義故 七地以
還一切住處 未名淨土 以非一向出三
界故 或乘願力出三界者 一向四句不
具足故 謂③一向淨 一向樂 一向無失
一向自在 七地以還出觀之時 或時生
起報無記心 末那四惑④於時現行 故
非一向淨 非一向無失 八地以上卽不
如是 依此義故 攝大乘云 出出世善
法 功能所生起 釋曰 二乘善名出世
從八地以上 乃至佛地 名出出世 出
世法 名世法對治 出出世法 爲出世
法對治 功能以四緣爲相 從出出世善
法功能 生起此淨土故 不以集諦爲因
乃至廣說故 第三純與雜相對門者 凡
夫二乘雜居之處 不得名爲淸淨世界
唯入大地菩薩生處 乃得名爲淸淨世
界 彼非純淨 此純淨故 依此義故 瑜
伽論言 世界無量 有其二種 謂淨不
淨 淸淨世界中 無那落迦 傍生餓鬼
亦無欲界色無色界 純菩薩於中止
住 是故說名淸淨世界 已入第三地菩
薩 由願力故 於彼受生 無有異生及
非異生聲靡覺 若非異生菩薩得生
於彼 解云 此第三地是歡喜地 以就
七種菩薩地門 第三淨勝意樂地故 攝
十三位 立七種地 具如彼論之所說故
第四正定與非正定相對門者 三聚衆
生苦生之地 是爲穢土 唯正定聚所居
之處 名爲淨土 於中亦有四果聲聞
乃至復有四疑凡夫 唯無邪定及不定
聚耳 今此經說無量壽國 就第四門說
爲淨土所以然者 爲欲普容大小 兼引
凡聖 並生勝處 同趣大道故 如下文
言 設我得佛 國中人民 不住正定聚
必至滅度者 不取正覺 又言 設我得
佛 國中聲聞 有能計量知其數者 不
------------------------
①「慰」作「慰」(甲本).②「蹔」作「暫」(甲本).③「一向淨」
無(甲本).④「於」作「于」(甲本)
一 -- 五五四
取正覺 乃至廣說 又觀經中說 生彼
國已得羅漢果等 乃至廣說故 論說云
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者 是說決定
種性二乘 非謂不定根性聲聞 爲簡此
故 名二乘種 由是義故 不相違也 又
言女人及根缺者 謂生彼時 非女非根
缺耳 非此女等不得往生 如韋提希而
得生故 然鼓音王陀羅尼經云 阿彌陀
佛 父名月上轉輪聖王 其母名曰殊勝
玅眼等 乃至廣說者 是說化佛所居化
土 論所說者 是受用土 由是道理 故
不相違 上來四門 所說淨土 皆是如
來願行所成 非生彼者自力所①辦 不
如穢土外器世界 唯由衆生共業所成
是故通名淸淨土也
次第二明有色無色門者 如前所說四
種門中 初一門顯自受用土 後三門說
他受用土 三門有色 不待言論 自受
用土 說者不同 或②自說者 自受用身
遠離色形 法性淨土爲所住處 是故都
無色相可得 如本業經說 佛子果體圓
滿③無德不備 理無不周 居中道第一
義諦 淸淨國土 無極無名無相 非一
切法可得 非有體 非無體 乃至廣說
起信論云 諸佛如來 唯是法身智相之
身 第一義諦 無有世諦境界 離於施
作 但隨衆生見聞皆得益 故說爲用
此用有二種 一者凡夫二乘心所見者
名爲應身 二者諸菩薩從初發意 乃至
菩薩究竟地 心所見者 名爲報身 依
此等文 當知所見有色相等 皆得他受
用身 說自受用中 無色無相也 或有
說者 自受用身 有無障礙微玅之色
其所依土 具有六塵殊勝境界 如薩遮
尼乾子經云 瞿曇法性身 玅色常湛然
如是法性身 衆生等無邊 華嚴經云
如來正覺成菩提時 得一切衆生等身
得一切法等身 乃至得一切行界等身
得寂靜涅槃界等身 佛子 隨如來所得
身 當知音聲及無礙心 亦復如是 如
來具足如是三種淸淨無量 攝大乘云
若淨土中 無諸怖畏 六根所受 用法
悉具有 又非唯是有 一切所受用具
最勝無等 是如來福德智慧 得圓滿因
感如來勝報依止處 是故最勝 依此等
文 當知圓滿因之所感 自受用身 依
止六塵也 或有說者 二師所說 皆有
道理 等有經論 不可違故 如來法門
無障礙故 所以然者 報佛身土 略有
二門 若就④正相歸源之門 如初師說
若依從性成德之門 如後師說 所引經
論 隨門而說 故不相違 此是第二色
無色門也
次第三明共不共門者 通相而言 土
有二種 一者內土 二者外土 言外土
者 是共果 言內土者 是不共果 內土
之中 亦有二種 一者衆生五陰 爲正
報土 人所依住 故名爲土 二者出世
聖智 名實智土 以能住持後得智故
依根本智 離顚倒故 如本業經云 土
名一切賢聖所居之處 是故一切衆生
賢聖 各自居果報之土 若凡夫衆生住
五陰中 爲正報之土 山林大地共有
爲依報之土 初地聖人 亦有二土 一
實智土 前智住後智爲土 二變化淨穢
逕劫數量 應現之土 乃至無垢地土
亦復如是 一切衆生 乃至無垢地 盡
非淨土 住果報故 總說雖然 於中分
別者 正報之土 不共果義 更無異說
依報之土 爲共果者 諸說不同 或有
------------------------
①「辦」作「辨」(編者).②「自」作「有」(編者)③「德無」
作「無德」(編者).④「正」疑「遣」(編者).
一 -- 五五五
說者 如山河等 非是極微合成 實有
一體 多因共感 直是有情異成各變
同處相似 不相障礙 如衆燈明 如多
因所夢 因類是同 果相相似 處所無
別 假名爲共 實各有異 諸佛淨土 當
知亦爾 若別識變 皆遍法界 同處相
似 說名爲共 實非共也 若有一土 非
隨識別者 卽成心外 非唯識理 如解
深密經云 我說識所緣 唯識所現故
唯識論云 業熏習識內 執果生於外
何因熏習處 於中不說果 或有說者
淨土依果 雖不離識 而識是別 土相
是一 由彼別識共所成故 如攬四塵以
成一柱 一柱之相 不離四微 非隨四
微成四柱故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於中
若就自受用土 佛與諸佛共有一土 猶
如法身 諸佛共依故 若論他受用土相
者 佛與諸菩薩等共有 如王與臣共有
一國故 又二受用土 亦非別體 如觀
行者 觀石爲玉 無通慧者 猶見是石
石玉相異 而非別體 二土同處 當知
亦爾 如解深密經云 如來所行如來境
界 此何差別 佛言如來所行謂一切種
如來共有無量功德衆 莊嚴淸淨佛土
如來境界 謂一切種 五界差別 所謂
有情界 世界 法界 調伏界 調伏方便
界 解云 此說自受用土 諸佛共有 非
各別也 瑜伽論云 相等諸物 或由不
共分別爲因 或復由共分別爲因 若共
分別之所起者 分別雖無 無他分別所
住持故 而不永滅 若不爾者 他之分
別應無其果 彼雖不滅 得淸淨者 於
彼事中 正見淸淨 譬如衆多修觀行者
於一事中 由定心故 種種異見可得
彼亦如是 解云 此說依報 不隨識別
若執共果隨識異者 我果雖滅他果猶
存 卽他分別 不應無異 故彼不能通
此文也 攝大乘論云 復次受用如是淨
土 一向淨 一向樂 一向無失 一向自
在 釋曰 ▒無雜穢 故言一向淨 但受
妙樂 無苦無捨 故言一向樂 唯是實
善 無惡無記 故言一向無失 一切事
悉不觀餘緣 皆由自心成 故言一向自
在 復次依大淨說一向淨 依大樂說
一向樂 依大常說一向無失 依大我說
一向自在 解云 此中初復次 顯他受
用義 後復次 顯自受用義 義雖不同
而無別土 所以本論 唯作一說 故知
二土 亦非別體也 問如是二說 何得
何失 答曰 如若言取 但不成立 以義
會之 皆有道理 此是第三共不共門
也
次第四明漏無漏門者 略有二句 一
者通就諸法 顯漏無漏義 二者別約淨
土 明漏無漏相 初通門者 瑜伽論說
有漏無漏 各有五門 有漏五者 一由
事故 二隨眠故 三相應故 四所緣故
五生起故 無漏五者 一離諸纏故 二
隨眠斷故 三是斷滅故 四見所斷之對
治自性相續解脫故 五修所斷之對治
自性相續解脫故 於中委悉 如彼廣說
今作四句 略顯其相 一者有法 一向
有漏 謂諸染汚心心所法等 由相應義
是有漏故 而無五種無漏相故 二者有
法 一向無漏 謂見道時 心心所法等
由有自性解脫義故 而無五種有漏相
故 三者有法 亦有漏亦無漏 謂報無
記心心所法等 隨眠所縛故 諸纏所離
故 雖復無漏 而是苦諦 由業煩惱所
生起故 四者有法 非有漏①非無漏 謂
甚深法不墮數故 次別明中 亦有二門
------------------------
①「非無漏」無(編者).
一 -- 五五六
一有分際門 二無障礙門 有分際門者
若就諸佛所居淨土 於四句中唯有二
句 依有色有心門 卽一向是無漏 自
性相續解脫義故 遠離五種有漏相故
若就非色非心門者 卽非有漏亦非無
漏 非有非無故 離相離性故 若就菩
薩 亦有二句 恰論二智 所顯淨土 一
向無漏 道諦所攝 如攝論說 菩薩及
如來唯識智 無相無功用 故言淸淨
離一切障 無有退失 故言自在 此唯
識智 爲淨土體故 不以苦諦爲體 乃
至廣說故 若就本識所變之門 亦是無
漏 以非三界有漏所起 樂無漏界 故
是無漏 無明住地爲緣出故 名果報土
故是有漏 雖亦無漏而是世間 故於無
作四諦門內 苦諦果報之所攝也 如經
言 三賢十聖住果報故 寶性論云 依
無漏界中 有三種意生身 應知彼因無
漏善根所作 名爲世間 以離有漏諸業
煩惱所作世間法故 亦名涅槃 依此義
故 勝鬘經言 世尊 有有爲世間 有無
爲世間 有有爲涅槃 有無爲涅槃 故
此中說意生身 乃是梨耶所變正報 正
報旣爾 依報亦然 同是本識所變作故
然此梨耶所變之土 及與二智所現淨
土 雖爲苦道二諦所攝 而無別體隨義
異攝耳 如他分別所持穢土 得淸淨者
卽見爲淨 淨穢雖異 而無別體 當知
此中二義亦爾 此約有分際門說也 次
就無障礙門說者 應作四句 一者諸佛
身土 皆是有漏 不離一切諸漏故 如
經說言 諸佛安住三毒四漏等 一切煩
惱中 得阿耨菩提 乃至廣說故 二者
凡夫身土皆是無漏 以離一切諸漏性
故 如經說言 色無漏無繫 受想行識
無漏無繫 乃至廣說故 三者一切凡聖
穢土淨土 亦是有漏 亦是無漏 以前
二門不相離故 四者一切凡聖穢土淨
土 非有漏非無漏 以無縛性及脫性故
如經說言 色無縛無脫 受想行識無縛
無脫 乃至廣說故 此是第四有漏無漏
門也 上來四門合爲第一淨土果竟
次第二明淨土因者 淨土之因有其二
途 一成辦因二往生因成①辦因者說
者不同 或有說者 本來無漏法爾種子
三無數劫修令增廣 爲此淨土變現生
因 如瑜伽論說 生那落迦 三無漏根
種子成就 以此准知 亦有無漏淨土種
子 或有說者 二智所熏新生種子 爲
彼淨土而作生因 如攝論說 從出出世
善法功能 生起淨土 何者爲出出世善
法 無分別智 無分別後得 所生善根
爲出出世善法 是本有卽非所生 旣是
所生 當知新成 問如是二說 何者爲
實 答皆依聖典 有何不實 於中委悉
如楞伽經料簡中說 次明往生因者 凡
諸所說往生之因 非直能感正報莊嚴
亦得感具依報淨土 但承如來本願力
故 隨感受用 非自業因力之所成②辦
是故說③爲往生因 此因之相 經論不
同 若依觀經說十六觀 往生論中說五
門行 今依此經 說三輩因 上輩之因
說有五句 一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此
顯發起正因方便 二者發菩提心 是明
正因 三者專念彼佛 是明修觀 四者
作諸功德 是明起行 此觀及行爲助滿
業 五者願生彼國 此一是願 前四是
行 行願和合 乃得生故 中輩之中 說
有四句 一者雖不能作沙門 當發無上
菩提之心 是明正因 二者專念彼佛
三者多少修善 此觀及行爲助滿業 四
-----------------------------
①「辦」作「辨」(甲本)②上同.③「爲」作「無」(甲本).
一 -- 五五七
者願生彼國 前行此願 和合爲因也
下輩之內 說二種人 二人之中 各有
三句 初人三者 一者假使不能作諸功
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是明正因 二
者乃至十念 專念彼佛 是助滿業 三
者願生彼國 此願前行和合爲因 是明
不定性人也 第二人中有三句者 一者
聞甚深法 歡喜信樂 此句兼顯發心正
因 但爲異前人萩其深信耳 二者乃至
一念念於彼佛 是助滿業 爲顯前人無
深信故 必須十念 此人有深信故 未
必具足十念 三者以至誠心 願生彼國
此願前行和合爲因 此就菩薩種性人
也 經說如是 今此文略辨其生相 於
中有二 先明正因 後顯助因 經所言
正因 謂菩提心 言發無上菩提心者
不顧世間富樂 及與二乘涅槃 一向志
願三身菩提 是名無上菩提之心 總標
雖然 於中有二 一者隨事發心 二者
順理發心 言隨事者 煩惱無數 願悉
斷之 善法無量 願悉修之 衆生無邊
願悉度之 於此三事 決定期願 初是
如來斷德正因 次是如來智德正因 第
三心者 恩德正因 三德合爲無上菩提
之果 卽是三心 總爲無上菩提之因
因果雖異 廣長量齊 等無所遺 無不
苞故 如經言 發心畢竟二無別 如是
二心前心難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
體初發心 此心果報 雖是菩提 而其
華報 在於淨土 所以然者 菩提心量
廣大無邊 長遠無限 故能感得廣大無
際依報淨土 長遠無量正報壽命 除菩
提心 無能當彼 故說此心 爲彼正因
是明隨事發心相也 所言順理而發心
者 信解諸法皆如幻夢 非有非無 離
言絶慮 依此信解 發廣大心 雖不見
有煩惱善法 而不撥無可斷可修 是故
雖願悉斷悉修 而不違於無願三昧 雖
願皆度無量有情 而不存能度所度 故
能①順隨於空無相 如經言 如是滅度
無量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乃至廣
說故 如是發心 不可思議 是明順理
發心相也 隨事發心 有可退義 不定
性人 亦得能發 順理發心 卽無退轉
菩薩性人 乃能得發 如是發心 功德
無邊 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 猶
不能盡 正因之相略說如是 次明助因
助因多種 今且明其下輩十念 此經中
說下輩十念 一言之內 含有二義 謂
顯了義 及隱密義 隱密義者 望第三
對純淨土果 以說下輩十念功德 此如
彌勒發問經言 ②彌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如佛所說阿彌陀佛功德利益 若能十
念相續不斷念彼佛者 卽得往生 當云
何念 佛言 非凡夫念 非不善念 非雜
結使念 具足如是念 卽得往生安養國
土 凡有十念 何等爲十 一者於一切
衆生常生慈心 於一切衆生不毁其行
若毁其行 終不往生 二者於一切衆生
深起悲心 除殘害意 三者發護法心
不惜身命 於一切法不生誹謗 四者
於忍辱中生決定心 五者深心淸淨 不
染利養 六者發一切種智心 日日常念
無有廢忘 七者於一切衆生 起尊重心
除我慢意 謙下言說 八者於世談話
不生味著心 九者近於覺意 深起種種
善根因緣 遠離憒鬧散亂之心 十者正
念觀佛 除去諸根 解云 如是十念 旣
非凡夫 當知初地以上菩薩 乃能具足
十念 於純淨土 爲下輩因 是爲隱密
------------------------
①「順隨」疑倒.②「彌」作「爾」(甲本).③「不渡」作
「得度」(甲本).
一 -- 五五八
義之十念 言顯了義十念相者 望第四
對淨土而說 如觀經言 下品下生者
或有衆生 作不善業 五逆十惡 具諸
不善 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 爲說玅法
敎令念佛 若不能念者 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 令聲不絶 具足十念 稱南
無佛 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
劫生死罪 命終之後 卽得往生 乃至
廣說 以何等心名爲至心 云何名爲十
念相續者 什公說言 譬如有人於曠野
中 値遇惡賊 揮戈拔斂 直來欲殺 其
人勤走 視渡一河 若①不渡河 首領難
全 爾時但念渡河方便 我至河岸 爲
著衣渡 爲脫衣度 若著衣衲 恐不得
過 若脫衣衲 恐不得暇 但有此念 更
無他意 當念②波河 卽是一念 此等十
念 不雜餘念 行者亦爾 若念佛名 若
念佛相等 無間念佛 乃至十念 如是
至心 名爲十念 此是顯了十念相也
今此兩卷經說十念 具此隱密顯了二
義 然於其中 顯了十念 與觀經意 少
有不同 彼觀經中 不除五逆 唯除誹
謗方等之罪 今此兩卷經中說言 除其
五逆 誹謗正法 如是相違 云何通者
彼經說其雖作五逆 依大乘敎 得懺悔
者 此經中說不懺悔者 由此義故 不
相違也 因緣之相 略說如是 上來所
說因果二門 合爲第二簡宗體竟
第三約人分別 於中有二 初約三聚衆
生分別 後就四疑衆生分別 初三聚者
如下經云 其有衆生 生彼國者 皆悉
住於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 彼佛土中
無諸邪聚 及不定聚 如是三聚 其相
云何 此義具如寶性論說 彼云 略說
一切衆生界中 有三種衆生 何等爲三
一者求有 二者遠離求有 三者不求彼
二 求有有二種 一者謗解脫道 無涅
槃性 常求住世間 不求證涅槃 二者
於佛法中 闡提同位 謗大乘故 是故
不增不減經言 若有比丘 乃至優婆夷
若起一見 若起二見 諸佛如來 非彼
世尊 如是等人 非我弟子 遠離求有
者 亦有二種 一者無求道方便 二者
有求道方便 無方便者 亦有二種 一
者多種外道種種邪計 二者於佛法中
同外道行 雖信佛法 而顚倒取 如犢
子等 乃至廣說 有方便者 亦有二種
所謂二乘 不乘彼二者 所謂第一利根
衆生諸菩薩等 又彼求有衆生一闡提
人 及佛法中 同一闡提位 名爲邪定
聚衆生 又遠離求有衆生中 墮無方便
求道衆生 名爲不定聚衆生 聲聞辟支
佛 及不求彼二名爲正定聚衆生 論說
如是 此中總判二乘菩薩爲正定聚 而
未分別位地分齊 齊何等位入正定聚
依何等義名正定聚 決定不退墮斷善
根 如是名爲正定聚義 論其位而依瑜
伽說 正定聚有二種 一者本性正定聚
二者習成正定聚 若依此而說 五種種
性中 菩薩種性人 從無始時來 不作
五逆及斷善根 是名本性正定聚也 其
二乘性 及不定性 得作五逆 及斷善
根 斷善根時 墮邪定聚 善根相續後
未趣入 爲不定聚 已趣入時 卽當分
別三品 若其本來下品善根而趣入者
乃至燸法 猶爲不定 入頂法位 方爲
正定 論說頂不斷善根故 若其本來中
品善根而趣入者 至燸法時 名爲正定
若其本來上品善根而趣入者 始趣入
時 便作正定 如瑜伽說 若有安住下
品善根而趣入者 當知下品 名有間隙
------------------------
①「不渡」作「得度」(甲本).②「波」作「度」(甲本).
一 -- 五五九
未能無間 未善淸淨 若有安住中品善
根而趣入者 當知中品 若有安住上品
善根而趣入者 當知上品 名無間隙
已能無間 已善淸淨 如是爲已趣入
相 又彼論云 依此下品 順解脫分善
根 婆伽梵說 若具世間上品正見 雖
歷千生 不墮惡道 此文正明本來安住
上品善根而趣入者 始入下品 順解脫
分善之時 便得不退 無間隙故 又彼
論說 若時安住下成熟者 猶往惡趣
若中若上 不往惡趣 此文正明本來安
住下品善根而趣入者 雖至燸法 下成
熟位 未得不退 故往惡趣 是約二乘
位地分別 若是不定種性人 直向大乘
而趣入時 至種性位 方爲正定 如起
信論說 依何等人 修何等行 得信成
就 堪能發心 所謂依不定聚衆生 有
熏習善根力故 信業果報 能起十善
厭生死苦 欲求無上菩提 得値遇佛
親承供養 修行信心 逕一萬劫 信心
成就故 諸佛菩薩敎令發心 或以大悲
故 能自發心 或因正法欲滅 以護法
因緣 能自發心 如是信心成就 得發
心者 入正定聚 畢竟不退 名住如來
種中 正因相應 此言名住如來種者
名已入習種性位 卽是十解初發心住
上來所說 皆明習成之正定聚 若其本
來菩薩種性 直向大乘而趣入者 始趣
入時 永得不退 不由業力墮於惡趣
依此而言 入十信位 便得不退 不同
前說不定性人 如是等說 皆就穢土
若就得生彼淨土者 定性二乘 卽不往
生 不定性中三品之人 發大乘心者
皆得生彼 生彼之時 卽入正定 由外
緣力所住持故 三聚分別略義如是
次明有四疑惑衆生 於中先明所疑境
界 然後顯其疑惑之相 所疑境者 如
下文言 若有衆生以疑惑心 修諸功德
願生彼國 不了佛智 不思議智 不可
稱智 大乘廣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於此諸智 疑惑不信 然猶信罪福 修
習善本 願生彼國 此諸衆生 生彼宮
殿 五百歲中 不聞三寶 故說邊地 乃
至廣說 此言佛智 是總標句 下之四
句 別顯四智 不思議智者 是成所作
智 此智能作不思議事 謂如不過丈六
之身 而無能見頂者 不增毛孔之量
而遍十方世界 一念稱名 永滅多劫重
罪 十念念德 能生界外勝報 如是等事
非下智所測 是故名爲不思議智 不可
稱智者 是妙觀察智 此智觀察不可稱
境 謂一切法 皆如幻夢 非有非無 離
言絶慮 非逐言者所能稱量 是故名爲
不可稱智 大乘廣智者 是平等性智
此智廣度 不向小乘 謂遊無我故無不
我 無不我故 無不等攝 以此同體智
力 普載無邊有情 皆令同至無上菩提
是故名爲大乘廣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
智者 正是如來大圓鏡智 始轉本識
方歸心原 一切種境 無不圓照 是故
名爲大圓鏡智 此一智中 有五殊勝
如解脫身 二乘同得 如是鏡智 正是
法身 非彼所共 故名無等 是一勝也
如前三智 菩薩漸得 大圓鏡智 唯佛
頓證 更無餘類 故名無倫 是二勝也
過於不思議智爲最 踰於不可稱智爲
上 寬於大乘廣智爲勝 是爲第三四五
勝也 是故名爲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是
顯四疑所迷境也 次明四種疑惑相者
謂如有一性非質直 邪聰我慢 薄道心
人 不了四智 而起四疑 一者疑成作
事智 所作之事 謂聞經說十念念佛
一 -- 五六十
得生彼國 由不了故 生疑而言 如佛
經說善惡業道 罪福無極 重者先牽
理數無差 如何一生無惡不造 但以十
念能滅諸罪 便得生彼 入正定聚 遠
離三途 畢竟不退耶 又無始來 起諸
煩惱 繫屬三界而相纏縛 如何不斷二
輪煩惱 直以十念出三界外耶 爲治如
是邪思惟疑 是故說名不思議智 欲顯
佛智有大勢力故 能以近爲遠 以遠爲
近 以重爲輕 以輕爲重 雖實有是事
而非思量境 所以直應仰信 經說不可
以自淺識思惟 若欲生信 應以事況 譬
如千年積薪 其高百里 豆許火燒 一
日都盡 可言千年積之薪 如何一日盡
耶 又如①躄者 自力勤行 要逕多日
至一由旬 若寄他船 因風 勢 一日
之間 能至千里 可言②躄者之身 云何
一日至千里耶 世閒船師之身 尙作如
是絶慮之事 何況如來法王之勢 而不
能作不思議事耶 是爲對治第一疑也
第二疑者 謂疑妙觀察智 所觀之境 如
同經中歎佛智云 妙觀察諸法 非有非
無 遠離二邊 而不著中 由不了故 生
疑而言 如今現見稱物之時 物重卽低
物輕必萩 若言輕而不萩 重而不低 如
是說者 有言無義 因緣生法 當知亦
爾 若實非無 便墮於有 如其非有 卽
當於無 若言非無而不得有 非有而不
墮無 卽同重而不低 輕而不萩 故知是
說 有言無實 如是稱量 卽墮諸邊 或
執依他實有不空 墮增益邊 或執緣生
空無所有 墮損減邊 或計俗有眞空 雙
負二邊 墮相違論 或計非有非無 著
一中邊 墮愚癡論 如釋論云 非有非
無 是愚癡論故 爲治此等邪稱量執
是故安立不可稱智 欲顯諸法甚深 離
言絶慮 不可尋思稱量 如言取義 如
瑜伽說 云何甚深難見法 謂一切法
何以故 第一甚深難見法者 所謂諸法
自性 皆絶戱論 過言語道 然由言說
爲依止故 方乃可取可觀可覺 是故諸
法甚深難見 是爲對治第二疑也 第三
疑者 謂疑平等性智 等齊度之意 如
聞經說 一切衆生 悉皆有心 凡有心
者 當得菩提 由不了故 生疑而言 若
如來衆生 皆有佛性 悉度一切有情
令得無上菩提者 是卽衆生雖多 必有
終盡 其最後佛 無利他德 所化無故
卽無成佛 功德闕故 無化有功 不應
道理 闕功成佛 亦無是處 作是邪計
誹謗大乘 不信平等廣度之意 爲治如
是狹小疑執 是故安立大乘廣智 欲明
佛智 無所不運無所不載 一切皆入無
餘 故言大乘 其所運載 無始無際 故
名廣智 所以然者 虛空無邊故 衆生
無數量 三世無際故 生死無始終 衆
生旣無始終 諸佛亦無始終 若使諸佛
有始成者 其前無佛 卽無聖敎 無敎
無聞 無言無習 而成佛者 卽無因有
果 但有言無實 由是道理 諸佛無始
雖實無始 而無一佛本不作凡 雖皆本
作凡 而展轉無始 以是准知衆生無終
雖實無終 而無一人後不作佛 雖悉後
作佛 而展轉無終 是故應信平等性智
無所不度 而非有限 所以安立大乘廣
智 是爲對治第三疑也 第四疑者 謂
疑大圓鏡智 遍照一切境義 云何生疑
謂作是言 虛空無邊故 世界亦無邊
世界無邊故 衆生亦無邊 衆生無邊故
心行差別 根欲性等 皆是無邊際 云
何於此 能得盡知 爲當漸漸修習而知
------------------------
①「躄」作「躄」(甲本)②上同.
一 -- 五六一
爲當不修 忽然頓照 若不修習而頓照
者 一切凡夫皆應等照 等不修故 無
異因故 若便漸修 終漸得盡知者 卽
一切境非無邊際 無邊有盡 不應理故
如是進退 皆不成立 云何得普照 名
一切種智 爲治如是兩關疑難故 安立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欲明如是大圓鏡
智 超過三智 而無等類 二諦之外 獨
在無二 兩關二表 迢然無關 只應仰
信 不可比量 故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云何於此起仰信者 譬如世界無邊 不
出虛空之外 如是萬境無限 咸入一心
之內 佛智離相 歸於心原 智與一心
渾同無二 以始覺者 卽同本覺 故無
一境出此智外 由是道理 無境不盡
而非有限 以無限智 照無邊境故 如
起信論云 一切境界 本來一心 離於
想念 以衆生妄見境界故 心有分齊
以妄起想念 不稱法性故 不能決了
諸佛如來離於相見 無所不遍 心眞實
故 卽是諸法之性 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 無量方便 隨諸衆生所應得
解 悉能開示一切法義 是故得名一切
種智 是爲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無所見
故 無所不見 如是對治第四疑也 然
若不得意 如言取義 有邊無邊 皆不
離過 依非有邊門 假說無邊義耳 若
人不決如是四疑 雖生彼國而在邊地
如其有人 雖未明解如前所說四智之
境 而能自謙 心眼未開 仰惟如來 一
向伏信 如是等人 隨其行品往生彼土
不在邊地 生著邊者 別是一類 非九
品攝 是故不應妄生疑惑也
①無量壽經宗要終
------------------------
①「無」上有「兩卷」(甲本)
첨부파일
- 무량수경종요.hwp (72.2K) 62회 다운로드 | DATE : 2018-05-15 00:15:28
댓글목록
등록된 댓글이 없습니다.